A53- ♠♥♦♣⚡台電職場生涯♠♥♦♣ ~08
台電火力發電工程處金山分處
核電廠興建的每一個環節都是要求極致、歷盡艱辛。」核一廠廠長蔡正益說,過去核一廠在興建聯合結構廠房褥式基礎工程時,混凝土澆置數量龐大,共分九個區塊先後施灌,每一區塊約有1,100立方公尺,須連續不停澆置十多小時才能完成,如果機具故障,工作不順利,更要澆置20小時以上,常常分為日夜兩班連續工作,絕對不允許發生冷接縫情況,對工法細緻縝密的標準,近乎苛求。
時間拉回到民國62年,核一廠前廠長陳台裕回憶,當時還是年輕小夥子的他被派駐核一廠,廠房的聯外道路是石子路,天氣好時塵土飛揚,雨天時到處泥濘,環境條件非常惡劣。早期臺灣少見大型運輸公司,缺乏運送大型設備的載重機具,台電特別購買一輛工程用的大型履帶車,但履帶車行走速度極為緩慢,一小時僅能行進不到2公里,在進行第一座反應爐運送工作時,從核一廠到中角灣的途中有幾座橋樑,台電也補強了沿途的路基強度,重達450公噸的反應爐想完成短短9公里的路途,卻足足花了2個晚上才「走」到核一廠。
重件運送方面,核電廠的重要設備往往重達三、四百公噸,運送人力及機具十分艱鉅。核二廠廠長林志鴻表示,現在的出水口在建廠時期是臨時碼頭,許多重件設備由此搶灘上岸。其中,反應爐壓力槽由特製輪船運抵臨時碼頭,其餘大部分重件由大型貨輪運抵基隆港,再由平底船接駁至臨時碼頭,待海水漲潮時靠岸,大批起重人員一擁而上,有的鋪枕木,有的放滾動鋼管,有的拉鋼索,待一切準備就緒,起重領班的哨子一吹響,設備就緩緩移動起來,反應爐壓力槽是用雙拼重型履帶搬運車一前一後的扛運進廠,而主發電機的定子(Stator)、轉子(Rotor)及其餘大部分重件,是自岸邊一路鋪枕木,以滾動方式拉進廠房,工程之浩大令人難以想像。
核一、核二廠皆位於臺灣北部,核一廠地處新北市石門區,因距離新北市金山區較近,國際上稱為「金山發電廠」,使用兩部美國奇異公司承造的「沸水式反應爐第4
型」,建造費用為新臺幣295億元,分別在民國67年12月與民國68年7月正式商業運轉,兩機組的輸出功率皆為63.6萬瓩。
核二廠則位於新北市萬里區國聖埔,又稱為「國聖發電廠」,使用當時最進步的「沸水式反應爐」,1號機於民國70年12月28日啟動運轉,2號機則在民國72年3月16日加入發電的行列,兩部發電機組裝置容量皆為98.5萬瓩,建造費用為新臺幣630億元。
--------------以上轉述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